Free shipping for standard order over $100
IMG-LOGO
Your Cart

河南省轻工业行业协会

从陶到瓷——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史

发布时间: 2024/6/23 15:34:29   |   来源: 河南轻工业行业协会    |   作者:河南轻工业摘录   |   浏览量: 15

 

 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,为世界文化和科技繁荣谱写了绚丽的篇章,陶瓷的制作工艺及发展,更是其中闪耀的一颗明珠。可以说,一部陶瓷历史,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,它记录了人类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,从石器时代的土陶到当今的高科技陶瓷,无一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。
“陶瓷”一般是分为陶和瓷两大类,“陶瓷”实际上是陶器和瓷器两种器类的合称,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。陶器和瓷器在原料、烧造温度、施釉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: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,统称为陶器;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,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“硬陶”;把施釉的一种称为“釉陶”;而经高温烧成、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、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“瓷器”。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,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,种类繁杂,工艺特殊。



我们的祖先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发明了陶器,距今约5000~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,彩陶的制作已经非常繁荣,年代稍晚一些的马家窑文化,陶瓷表面光滑匀称,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,陶器在满足最基本的用途之外,开始展现人们对美的追求。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,令人叹为观止。这千数百年间,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,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。


商代的陶瓷工艺有了较大提高,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“青釉器”,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,胎色以灰白居多,胎质基本烧结,吸水性较弱,器皿表面施以一层石灰釉,已经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,但是与瓷器还有一定差距,被称为“原始瓷”,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,经过周、秦到东汉,历经1600多年的发展才趋于成熟。



东汉以至魏晋的瓷器,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,这些青瓷加工精细,胎质坚硬,不吸水,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,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,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标志着真正的瓷器开始出现。



六朝时期,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,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。而后隋朝夺取了权力,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,隋朝瓷器也开始兴起于市,但也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朝取代。


唐代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,陶瓷工艺技术改进巨大,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,即用当今的鉴测标准来衡量,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。唐末大乱,英雄竟起,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,即五代,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。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──柴窑瓷,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,但传世者极为罕见。

 

陶瓷业至宋代得到了蓬勃发展,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。宋代的瓷器,在胎质、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,都有了新的突破,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。宋代名震中外的名窑很多,耀州窑、磁州窑、龙泉窑、越窑、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、官、哥、定、均等都有它们独特的魅力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——景德镇,这个名字的出现与瓷器密不可分,且注定要在中国陶瓷史上书写最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如果将东汉至今约两千年的制瓷历史分为两半,景德镇无疑照亮了后一个千年。景德镇古称新平,又称昌南,史载“新平冶陶,始于汉世”,到唐代已经有了非常高的水平,宋代创烧影青瓷。宋真宗景德元年,也就是公元1004年,“真宗命进御瓷,底书‘景德年制’四字,其器光致茂美”,昌南镇由此得真宗以年号“景德”赐名,更名为景德镇。从此,景德瓷以“白如玉,明如镜,薄如纸,声如磬”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。

 


元朝建立,景德镇逐渐发展为全国乃至世界制瓷中心。虽然元朝只有短短的九十多年,但这丝毫不能影响元青花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,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,富丽雄浑、画风豪放,深得人们的青睐。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,景德镇制瓷工艺取得了很大发展,主要体现在青花、釉里红、枢府釉(卵白釉)、白釉、红釉、蓝釉等瓷器品种上。当时的名窑还有龙泉窑、德化窑、潮州窑、磁州窑、钧窑、霍县窑等。


我国的陶瓷历史发展到明代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,宋朝前以单色釉为主,而明代后进入了彩绘世界,官窑和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。这一时期,景德镇制瓷中心的地位愈发凸显,陶瓷工艺独领风骚、冠绝当时,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,窑址也都往景德镇集中。明代瓷器丰富多彩,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“斗彩”,嘉靖、万历年间烧制成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“五彩”,都是著名的珍品,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。


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,制瓷水平到达了巅峰。清朝初年的康、雍、乾三朝,因政治安定、经济繁荣,瓷器的成就非常卓越。皇室的爱好与提倡,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,装饰精细华美,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。康熙时期的青花、五彩、三彩、郎窑红、豇豆红等品种,风格别开生面;雍正时期的粉彩、斗彩、青花和颜色釉等,粉润柔和、朴素清逸;乾隆时期的制瓷工艺,精妙绝伦、巧夺天工。清代西风渐进,陶瓷外销,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,使瓷器更为丰富而多姿多彩,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瑰宝。
 

民国成立以后,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,但产品除沿袭前代,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,无发展可言。民国初,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,曾特制了一批"洪宪"年号款识的瓷器,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,以粉彩为主,风格老旧。由于内战频仍,外国入侵,民不聊生,陶瓷工业全面败落。
图片


河南省轻工业行业协会

IMG-BLOG